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报业巨子——普利策
更新时间:2024-03-19 16:36:15

报业巨子——普利策

报业巨子——普利策

财富档案

与当今拥有120亿美元资产的报业大王鲁珀特·默多克相比,约瑟夫·普利策2.8亿美元的资产似乎少了点。但普利策却是世界公认的报业巨子。普利策比默多克几乎早出生了一个世纪。初到美国的普利策,一文不名,两手空空,凭着他不懈的努力,陆续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它们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大报。在他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他曾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名扬世界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普利策逝世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最高新闻奖,受世人瞩目。

企业类型

报业。

成长记录

美国东部时间2002年4月8日(北京时间4月9日),第86届普利策奖获奖名单揭晓,其中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主题的新闻报道成为本次获奖作品的主导内容。从1917年以来,这个奖每年颁发一次,它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有抱负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为奋斗目标。

今天,普利策奖对美国的影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新闻界,正因为如此,这项奖金不多但荣誉极高的大奖才被美国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而这项奖项的创立者就是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的。

流浪汉·军人·律师·记者

1847年4月10日,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叫马口的小镇。这里靠近罗马尼亚边境,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母亲是有德国血统的天主教徒。普利策排行老二,老大已经夭折,兄妹三人从小就由家庭教师负责管教,尤其受过严格的德文、法文等语文训练。

但平静的日子并不久长,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再嫁,但普利策却和继父布劳的关系很糟,为此他决定离家独立,那年他17岁。起先,普利策想当个奥地利军人,但因为年龄太小,视力不好,身体单薄遭到拒绝。后来他听说美国新大陆正在内战,应该很需要军人,当时的美国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于是,年轻的普利策打算到那里碰碰运气。

没有钱,这个年轻人便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来到美国,上岸后,花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抵达纽约。他找到联军总部,报名当兵。招募人员见他是从匈牙利过来的,便让他加入了“林肯骑兵队”,成为一名骑兵。

军队的纪律是严格的,这对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普利策不啻于一种折磨,有次他忍无可忍顶撞了上司,差点为此送了命。从此,在军队的这段最后时光里,他一直没出错,但也不再冲动、幼稚了。这段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创伤,造成他今后不愿意在任何人的身上寻找友谊的性格。1865年5月23日,林肯总统宣布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他的军旅生涯也结束了。

战后的纽约,到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退伍军人,如果有一个工作机会,就会有几百人前往应聘。约瑟夫·普利策虽然会讲匈牙利语、德语和法语,但英语却不怎么好,又没什么专长,要找个工作谈何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外套有了破洞都没钱买件新的。

无事可干的普利策只能在街头闲逛,望着熙来攘往的人群,想着自己今后的生活出路。纽约的竞争太激烈了,最后,他决定到德国人聚集的城市圣路易斯去,在那里也许能找到工作。圣路易斯城在当时的普利策心目中是希望之乡。

在这种希望的驱动之下,普利策来到了圣路易斯城。此时他已经囊中空无一物。圣路易斯也并非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他还是经常失业。他先后当过船台的看守、舱面水手、饭店侍者等,他经常干不多久就被解雇,只好另找工作。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普利策也没忘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文,博览群书。最终,他成了一名律师,但因为没名气,找他打官司的人寥寥无几。

一次偶然的机会,普利策结识了艾米尔和苏兹,尤其是苏兹,原籍德国,是共和党创始人之一,现在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而这两个人共同拥有一家圣路易斯《西方邮报》,刚好当时有个记者的空缺。当普利策无意中提起自己的种种经历,苏兹意识到,他就是他们想要的那种记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聪明能干。

就这样,普利策开始了自己的记者之路。

起伏不定的报人生涯

上班的第一天,报社老总就派他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普利策赶到失窃地点时,已经有许多别的报社同行闻风赶到了。但普利策不是光报道一下情况就了事了,还帮助办案人员分析案情。结果,案子很快就侦破了,而普利策也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这下子对他的能力有疑问的老总,也开始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了。

接着几个星期,普利策写了许多报道。在领受任务后,他就大街小巷到处奔忙,与别的记者不同,普利策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甚至别家报纸只字不提的芝麻小事,他也不放过。他认为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市民身边的趣闻趣事。如果不是老朋友苏兹支持他的观点的话,他这些稿子是发不出来的。但这些文章一登出,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读者争相传阅,顿时洛阳纸贵,《邮报》销售量直线上升。

在苏兹先生的熏陶和鼓励之下,普利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不仅在新闻方面大放光彩,还开始向政界进军。

1869年12月,普利策通过竞选,当选州议员。进了议会后,他敢仗义执言,尤其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加挞伐,就像在报上发表抨击文章一样。普利策了解到圣路易斯市政当局所收的大笔税款不知去向,就提出法案追查。虽然受到了许多恐吓,但他不为所动,依旧写了一篇篇内幕报道登在《邮报》上。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被迫进行了追查,并将贪污受贿的官员绳之以法。

由于这件事,普利策被州长任命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这一年他才23岁。他从身无分文来到圣路易斯,时间不长,就成了该市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但是政界毕竟非久留之地,普利策还是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继续干起了新闻,使别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是个好报人,也是个生意家。他在拍卖场中买下了一家报社,转手又卖给了当时的新闻业巨头麦克拉,净赚了2万美元。

更大的机会来了,1878年,普利策发现圣路易斯的一家老报——《圣路易斯快报》因经营不善,正打算出售,便以2.5万美元买下《快报》。这样,31岁的普利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虽然这家报纸发行量只有24份。

为了改变它的老面孔,普利策把它改名为《圣路易斯快邮报》,他在新报纸头版刊出了发行宗旨——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在普利策的努力之下,他的报纸讽刺自满、抨击懒散;他的报纸充满了有趣的情节,迎合商人、工人和主妇们的口味;他的报纸洋溢着崭新的生命力。人们说,这种生命力就是普利策创立的“煽情主义”。于是这个新生的报纸很快发行量直线上升,超过了当时市内的喉舌——《共和主义者报》。

普利策的“煽情主义”吸引了读者,同时也招致了一些报界同行的嫉恨。《环球民主报》带头攻击《快邮报》是“虚假地编造,卑劣的煽情主义”,其他一些报纸也纷纷追随。普利策一点也没有被它们的声势吓倒,他在一封答复信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们的报纸的确不拘一格,但它是当今世界上旗帜最鲜明的道德代言人。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而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

1882年秋天,普利策的报纸进行得很顺利,正当他和家人准备去加利福尼亚度假的时候,报社出了一桩轰动全市的大事,一个名叫史列贝克的律师被登在报上的一篇对他不利的文章所激怒,就带着枪到报社来滋事,总编辑柯克里为了自卫,开枪将他击毙了。

普利策只好离开这里,来到纽约这个大都市,重新开辟一片新天地。

“煽情”的报业帝国

这时的纽约已和他刚从骑兵退伍时大不一样了,已成了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会。

为了能在纽约立足,普利策认为还是办报好。于是他买了一家负债累累的《世界报》。

1883年5月11日,第一张新《世界报》印出来了,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许多报社的编辑看了都大摇其头,认为这种报纸在纽约是行不通的。但是它每星期都发表由普利策亲手写的社论。社论说出了劳动者的心声,对纽约的富人显贵发出猛烈的抨击。

但普利策果断的改革措施和“煽情主义”的办报方针,使《世界报》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普利策接手3个月后,该报发行量就由原来的15000份上升为39000份。

普利策的突然闯入,打破了纽约报界维持多年的平衡。《纽约时报》、《先驱报》、《论坛报》等大报纷纷降价销售,企图挤垮《世界报》。但这丝毫无损于《世界报》,因为该报并不在读者群上与它们竞争,它吸引的是另一个阶层的读者。《世界报》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说出了深刻的道理,很快就赢得了读者。

普利策还利用报纸这个阵地,支持克利夫兰参加总统竞选。《世界报》列出四个支持他的理由:(一)他是个老实人;(二)他是个老实人;(三)他是个老实人;(四)他是个老实人。

后来短短的几年内,《世界报》成了全美国新闻界的泰斗,它所带来的震撼,使人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

1890年12月10日,纽约最高的一座大楼——新普利策大厦完工了。这是座20层楼的建筑物,地下室用来做印刷厂,一楼为营业部,二楼至十楼为出租的高档写字楼,十楼以上为《世界报》枢纽中心。镀金的圆形顶楼是普利策的办公室。第十一楼是漂亮的卧室套房,专供加班不能回家的编辑使用。建这座大厦,普利策没有分文债务,这座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厦完全属于他个人所有。这座20层大楼高309英尺,是当时纽约市最高的建筑。它俯视着低矮的《太阳报》大楼、《时报》大楼和《先驱报》大楼,它成了普利策战胜对手的象征,也是《世界报》永久的自我宣传广告。

殊死竞争中的坚持

1895年,正当普利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年轻人以18万美元买下《纽约新闻报》,闯进了纽约报业界。他就是后来建立了报业帝国的赫斯特。

赫斯特不像普利策那样白手起家,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数百万遗产。他在竞争中有坚实的财力支柱。他模仿普利策的手法,也用煽情新闻来争取读者,扩大发行量。但却比普利策做得更刺激、更过分,在《纽约新闻报》上,充斥着各种犯罪、暴力、骚乱、灾祸、色情等新闻,把煽情新闻推到了史无前例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仅如此,赫斯特还挖空心思采用高薪挖人的卑劣手段从普利策手下挖走了不少骨干编辑记者。1896年1月,赫斯特派人暗中与《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编辑人员联系,高薪请他们离开普利策来为赫斯特办报。普利策闻讯后立即以赫斯特开出的同样高薪挽留这些编辑人员,但是赫斯特马上又再度提高薪金。于是24小时内,《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体人员投奔了《纽约新闻报》。

但这时的普利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的健康在不断地恶化。他在自己的游艇上周游世界,希望可以逃避病魔的侵袭,然而,1911年10月,这位与抑郁症和精神苦恼斗争了22年的报界奇人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那时,他才64岁。

虽然他当时的资产只有2.8亿,比起今天默多克的120亿美元来,是太少了点。但他在那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的确是当时美国任何一个报界中人都难以企及的。他的《世界报》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它鼓舞人心的力量,富于感召力的乐观主义精神,改革必胜的信心,以及对只有努力工作、提高警惕、任命聪明卓识的人才能实现愿望的大力宣传。

他死后,最大的竞争对手赫斯特也不禁写下这样的赞美言辞:“一位美国和国际新闻界的杰出人物已经去世,在国家的生活中和世界的活动中的一支强大的民主力量已经消失;一种代表民众权利和人类进步而一贯行使的强大权力已告结束。”

1903年,为了纠正人们对新闻的看法,让新闻成为一门专业学科,普利策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办新闻学院。还设立普利策奖金,每年奖给成绩突出的文学、戏剧、音乐和新闻工作者,今天这个奖是美国的最高奖项之一。

他为人们留下的不仅是报纸。

成功秘诀

偷渡、当兵、从政、记者、律师……丰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深谙“迎合多数人胃口为上”的生存法则,时刻以“道德代言人”

规范自己。

哈哈大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下一篇 : 蚂蚁的荣耀
哈哈大笑(hahadaxiao.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哈哈大笑 hahadaxiao.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759号-8